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高一历史说课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6-03-24 17:23:24


说课稿对我们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掌握老师所讲内容中的重点知识,这样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高一历史说课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1模块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的学习要点作了以下规定:(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由此可见,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通过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来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的。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大体可以划分为早期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和发展阶段(战国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两个大的阶段。《课程标准》将早期阶段政治制度的特点列为第一条,即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而将发展阶段归纳为第二、三、四条,即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讲的是古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着重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巩固、发展和加强及其影响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其核心内容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汉至元的演变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三大内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在这一阶段的前期,即两汉时期,主要是继承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这一阶段的中期,包括魏晋隋唐时期,对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有较多的创新;这一阶段的后期,主要指宋元时期,特别是元朝政治制度又有创新和变化,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总之,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上一课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本节课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实际上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下节课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上承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下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地位,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及其要求和教材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从汉到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教学难点是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二、说学情

学习情绪:高一学生对具体的感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但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而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知识水平:高一学生对从汉到元的各类政治制度了解不是很多,对各朝名相有所了解,但对相权和皇权的关系了解不多。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从汉至元制度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方法

教学方法:针对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我尽可能多设置情境让学生生动的去体验历史,感受历史。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学习方法:基于上面对学生情况的分析,通过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着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先让学生自己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古代中国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科举考试以及兰州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等内容的资料,基本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进而思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些特点。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创设情景:同学们,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乡镇一级机构改革。大家知道乡镇机

构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吗?

我国目前对乡镇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因为庞大的乡镇行政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财政的巨大负担,不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我国古代,许多朝代也曾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机构进行改革。今天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学习新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即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创设情景:让同学们出示他们课前利用网络、课外读物等搜集的兰州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单位称呼,从而引入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两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创设情景:首先出示四段材料,提出以下问题:西汉统治者采取郡国并行制

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产生了什么后果?西汉政府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然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养成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习惯。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改其枝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错。

──司马迁《史记》

材料四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干知识:西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为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封国制并行制。后来,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到西汉中央政权。景帝“削藩”到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解除了王国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威胁。

(2)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创设情景:两汉时期中央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监督的?试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目前中央向地方或省级机构向县级派出巡视小组的功能。

目的:培养学生以古论今、关注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干知识: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2.隋唐地方的政治制度演变

(1)隋唐的道州县

隋文帝废郡,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太宗时,在隋朝州县两级制

的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2)唐中期的节度使及藩镇割据

提出问题:唐中期为何设置节度使?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主干知识:唐中期为巩固边疆统治设置节度使,随着节度使实力的日益膨胀,导致了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叛乱──安史之乱。此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将此内容作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分割地方权力的一个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对这段背景的理解来分析讨论北宋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分权矛盾?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目的: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难题,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背景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北宋的地方行政制度

创设情景:比较教材插图“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北宋时代文官出行图”,和学生共同分析这两幅图在场面和内容上有何不同?唐宋为何会有这种区别?结合现实分析皇帝高度集权与民主决策相比有何弊端。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识读历史图片,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主干知识: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置枢密院调军,兵部统军,充实禁军并实行更戍法;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将割据;财政上,地方税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转运中央掌控。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4.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元朝疆域图》,提问元的疆域比以往任何疆域都辽阔,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你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呢?

目的: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干知识: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除山西、山东、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学生讨论:那么元朝为何要实行行省制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元朝疆域辽阔,郡县制已无法解除管理问题;变

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现状;蒙古族较汉族落后,人数少,需要地方发挥作用。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本目内容小结:本目讲述了中央与地方权利之间的矛盾,其趋势是中央权利不断加强,地方权利不断削弱。

(过渡)从汉朝至元朝,不但地方的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且中央政治制度也在随之而不断变化。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即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通过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学习,掌握方法以后,以学生归纳整理基本线索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注意纠错。

1. 汉承秦制,又有所变化。

教师点拨强调继承与发展两个方面。

创设情景:同学们看了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后,知道汉武帝刘彻在继位之后,就急于对西汉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那么,西汉初期中央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是怎样的呢?汉武帝为什么要对它进行改革呢?改革后的西汉中央集权制度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议一议,想一想。

主干知识:西汉初期的中央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实行皇帝制度,维护皇权,这一做法也为后来各王朝所沿用;二是在中央设立三公,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到汉武帝时,“中朝”成为西汉重要的中央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益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的权力被削弱,演化为执行机构。到了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创设情景:既然汉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相对于秦朝有很大变化,那么隋唐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示意图,想一想它相对于汉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有什么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怎样逐步完成的?隋唐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幻灯片课件打出唐朝中央政府机构结构示意图)

主干知识: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其中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掌政令的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尚书省下面设立六部,分别主管六个方面的事务。

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最大变化是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主管都在行使宰相职权。这样,唐朝中央机构就有三个宰相,而汉朝时只有一个宰相。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对于汉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有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个变化也是逐步完成的。尚书省最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当时叫尚书台),魏晋南北朝时除了尚书省以外,又相继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正式形成。隋朝时期,进一步确立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使之成为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权力机关。唐朝时三省六部制更加完善,为唐朝政令的畅通起了重要作用。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重要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扩大了皇权,保证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心地位。值得同学们关注的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以后历朝所沿用。

思维延伸: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相比,有何本质区别?(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3.宋朝二府三司

创设情景:尽管三省六部制在隋唐时期是重要的权力机构,但到北宋时期就不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北宋的中央政府机构又是怎样构成的呢?有什么特点?

主干知识:唐朝末年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节度使拥兵自重,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当时后周一名掌握兵权的大将,他通过发动“陈桥兵变”而建立了北宋王朝。赵匡胤做皇帝后,害怕武将发动兵变夺权的事在他当皇帝时重演,所以就想办法削夺大将兵权来加强皇权。

宋太祖认为影响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的重要因素就是相权,因为北宋刚建立时,沿用唐朝三省六部制,由宰相掌管全国的行政、军事和财政大权。宋太祖后来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使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他的具体措施是让中书门下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后来又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还把原来由宰相把持的军权和财政权分别交给枢密院的枢密使和三司使掌管。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使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但事情有利也有弊,北宋由于把宰相权力分割了,使得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密切,制定政策不切合实际,这是造成后来北宋贫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中央权力过于分散的情况,在元朝建立后有所改变。

4.元中央制度

元朝以中书省行使宰相权力,统领六部掌管行政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管理宗教和西藏地区的事务。

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元朝在中央实行了哪些政治制度?

主干知识:和秦隋两个朝代相似。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元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非常重视,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对维护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取得了卓越成绩。

本目小结:本目讲述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其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学生讨论: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你认为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

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过渡)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列举汉、魏晋南北朝、唐朝选官制度的变化。了解各种选官制度的依据标准、产生的影响。

朝代制度标准方式

汉朝察举制孝廉举荐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品评

隋唐科举考试才学考试

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有什么演变规律?

(1)标准:由门第到才学,趋向公开公平。

(2)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3)方式:由举荐到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联系当今的高考改革,认识科举考试的利弊。思考:如何选官,如何用人对政治建设的影响以及古代选官制度对于我们今天干部选拔的启示。

目的:培养学生以古论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从汉到元中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选官制度的演变,其中交叠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演变的趋势和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5.布置作业

(1)你认为两汉、隋唐、宋、元等朝代中,哪些朝代的政治制度比较出色?为什么?

(2)假如你作为元朝灭亡后新朝代的建立者,你会吸取元朝政治统治的哪些经验和教训?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情境设置和历史比较中培养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老师的教永远只是从属的地位,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创设情境,设疑引思。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上文是学大教育网精心为大家准备的高一历史说课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希望我们能够从阅读说课稿中获得进步,更多的说课稿请关注学大教育网。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